词典网 > 诗文 > 高启的诗 >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有几家的坟上会有子孙来扫墓呢?

注释
陈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详。沙上:陈秀才的家乡,地址不详。
省(xǐng)墓:扫墓,祭奠故去的亲人。
血泪:极度悲痛时流出的眼泪。
乱后:指元末战乱以后,元末有长达二十余年的农民军与政府军和地主武装之间的大混战。
寒食:寒食节,清明前两天(一说前一天),旧习俗这天扫墓、祭祖。
过:过去了,尽了。

参考资料:

1、葛杰 仓阳卿选注,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07月第1版,第201页2、张志兴注,绝句精选,学林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282页3、陈昊,若松,赵晗注译,白话绝句三百首,三秦出版社,1992.11,第302页

赏析

  这首诗通过清明节没人祭扫荒坟的一个生活面,写出经过元末大战乱后,农村萧条凋敝的情景。此诗前两句写陈秀才还乡的情景,之后诗人自己也免不了悲从中来;后两句想象清明节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战乱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意境渐宽,感人至深。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两句写此时此地,写诗人送陈秀才“还乡”之景。“满衣血泪与尘埃”表现了陈秀才本人的形象,陈秀才劫后余生,还乡时的形象,很是悲哀。“乱后还乡”点题,交待了时间背景,继而引出后两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两句写彼时彼地,是诗人想象清明节广大农村墓地上的情景。乱后家乡,百姓家破人亡,没有后辈到尊长的墓前来祭扫家乡,已经满目荒凉。这两句反映出战乱后萧条破败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写战乱后,人生悲伤,农村荒凉之场景,感叹了元末大战“乱后”广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惨象,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全诗表现了诗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诗笔由近及远,由个别及一般,意境由浅入深,由窄变阔,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迟乃义著,明人绝句的诗情画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6,第27-28页2、木河主编;王金梅选注,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8,第42页

高启简介

明代·高启的简介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高启的诗(636篇) ► 高启的名句(180条)

猜你喜欢

哭吕厚庵秀才 其一

清代林朝崧

画堂不见舞莱衣,反哺平生愿竟违。三径闲花虫语吊,一楼书籍劫灰飞。

受恩欠债从今了,入地升天何处归?留得左家娇女在,长随寡鹄哭灵帏。

酬二十八秀才见寄

唐代郎士元

昨夜山月好,故人果相思。清光到枕上,袅袅凉风时。永意能在我,惜无携手期。

折杨柳 / 和练秀才杨柳

唐代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答李允达秀才四首 其三

明代胡应麟

青眼横承百尺楼,尊前何物慰离愁。丹山月老寒栖凤,白石云荒夜饭牛。

属国才名犹奉使,轻车勋业漫封侯。期君对挟飞鲸去,小作人间汗漫游。

花林示杨彭年秀才莎鸡食蝗

宋代晁补之

花林远望春阳浮,卒然相值东山头。犊儿初乳毛物润,鸦子欲哺鸣声柔。一生会合尽天幸,万事反复非人谋。倒头且拟醉千日,相如渴病干咽喉。居贫得田不百亩,天赐时雨苗氤氲。迟明当熟晚未刈,灾蝗夜至如惊军。秋风吟茅雨洗瓦,叶上穗落青纷纷。常嫌莎鸡聒麦垄,纺车细掉喧晨昏。莎鸡可怜尔吻利,驱蝗逐蝻群披分。岂惟秋蝉畏螳斧,蝗亦为尔森跳奔。天下灾蝗凡几郡,安得尔辈盈千群。扬眉振羽如屯云,尔虽强聒谁烦闻。

避难东归,依韵和黄秀才见寄

宋代徐铉

戚戚逢人问所之,东流相送向京畿。自甘逐客纫兰佩,不料平民著战衣。树带荒村春冷落,江澄霁色雾霏微。时危道丧无才术,空手徘徊不忍归。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唐代柳宗元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唐代柳宗元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别龙秀才

明代林鸿

龙生不羁者,爱梁能开襟。每醉玉壶酒,复为士甫吟。访余镛水阳,又将归故林。秋风樽前别,落日川上心。四郊已萧条,千里无飞禽。离思苦难说,望远犹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