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 > 诗文 > 郭祥正的诗 > 访隐者

访隐者

[宋代]: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注释
①径:小路。
②崖:山崖。
③苍:深青色。
④坞:山坳。
⑤抱:环绕,围绕。
⑥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
⑦酒熟:酒酿制结束。

参考资料:

1、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10-111页

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参考资料:

1、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10-111页

郭祥正简介

宋代·郭祥正的简介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郭祥正的诗(1243篇)

猜你喜欢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代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贻终南山隐者

唐代许浑

中岩多少隐,提榼抱琴游。潭冷薜萝晚,山香松桂秋。瓢闲高树挂,杯急曲池流。独有迷津客,东西南北愁。

怀紫阁隐者

唐代贾岛

寂寥思隐者,孤烛坐秋霖。梨栗猿喜熟,云山僧说深。寄书应不到,结伴拟同寻。废寝方终夕,迢迢紫阁心。

访三桥步隐者

宋代董嗣杲

翠竹苍松贴屋牢,屋前径狭长蓬蒿。蒲团坐久侵肌薄,柏子焚来结气高。山雨湿蜗腥薜荔,野烟蔽鹊损樱桃。终期脱迹相从去,参取玄微学郑遨。

归故山路逢邻居隐者

唐代钱起

握手云栖路,潸然恨几重。谁知绿林盗,长占彩霞峰。心死池塘草,声悲石径松。无因芳杜月,琴酒更相逢。

寄隐者

明代王鏊

隐君家居何所有,绕屋二百青琅玕。香烟一炷坐清晓,读罢黄庭秪内观。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访隐者

宋代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代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过西山访章愿学钟声伯二隐者兼与同游诸公分韵得深字

明代乌斯道

冬雨久不作,冰霜谢穷阴。予因积遐思,于焉事追寻。

西山数君子,幽居托云林。冈峦负城郭,在乐不在深。

旨酒罄良觌,嘉言谐素心。岩花照纹楸,松风堕鸣琴。

讵谓兵革馀,得以疏烦襟。人生易凋谢,何时续斯今。

离别奚足叹,愿言怀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