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 > 诗文 > 白居易的诗 > 寄韬光禅师

寄韬光禅师

[唐代]: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宝历元年至二年(公元825—公元826年)期间。当时诗人任苏州刺史,写下这首诗寄给杭州天竺寺的韬光禅师。

参考资料:

1、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

赏析

  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

  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

  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参考资料:

1、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2、袁湘生著.白居易诗词新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4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注释
韬(tāo)光:杭州灵隐寺僧人。
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上界:天上。
下界:人间。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
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
天香:指拜佛的香烟。
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参考资料:

1、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2、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2612篇) ► 白居易的名句(1340条)

猜你喜欢

送颢雅禅师

唐代贯休

霜锋擗石鸟雀聚,帆冻阴飙吹不举。芬陀利香释驎虎,幡幢冒雪争迎取。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苦却乐,乐却苦,卢至黄金忽如土。

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

宋代释智愚

来拜东山祖,峰高日未央。遐瞻心已足,右绕兴何长。啼鸟惊人去,飞花过水香。西河牙爪在,曾不愧汾阳。

赋得讲经台送石田禅师之虎丘

明代守仁

讲经台,台何高。关中圣者说法处,琪园白日天花飘。

千年化迹精灵聚,碧草不侵台下土。听法游仙去复回,诗魂夜夜啼秋雨。

青山削壁势欲隤,剑花照水芙蓉开。霸业如烟去无迹,象龙还绕香云堆。

君登讲经台,我折白门柳。吴歌江上来,不必阳关酒。

月明钟鼓响空山,白石累累齐点首。

寻白石山真禅师旧草堂

唐代刘长卿

惆怅云山暮,闲门独不开。何时飞杖锡,终日闭苍苔。隔岭春犹在,无人燕亦来。谁堪暝投处,空复一猿哀。

送不二禅师归五台山

明代陈绍文

五台连朔漠,师住最高峰。塞角先寒磬,龛灯彻晓烽。

胡儿瞻法座,武士谒金容。及夏开禅室,凉飙起壑松。

同李秘校谭员外月华长老谒慈济禅师会宿宝林道场

宋代余靖

祖堂留胜迹,再宿此登临。云月自明暗,山川无古今。

谷声猿啸远,泉脉虎跑深。共到忘言处,休论佛与心。

龙凤茶寄照觉禅师

宋代黄裳

有物吞食月轮尽,凤翥龙骧紫光隐。雨前已见纤云从,雪意犹在浑沦中。

忽带天香堕吾箧,自有同干欣相逢。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

禅翁初起宴坐间,接见陶公方解颜。颐指长须运金碾,未白眉毛且须转。

为我对啜延高谈,亦使色味超尘凡。破闷通灵此何取,两腋风生岂须御。

昔云木马能嘶风,今看茶龙解行雨。

辞云门梵林禅师徵诗入选和元韵

清代兴机

孤踪只合孤峰老,纵遇花时不去探。狐首死惟甘向北,雁声悲是悔来南。

已将名共颠毛削,肯把诗同里巷谈。多感殷勤诗入选,宁知遁义少人耽。

题慧悟禅师上方

宋代余弼

孤峰牢落几何年,台殿于今插半天。已是精蓝誇绝徼,更将宝塔在危巅。

烟霞色任阴晴变,钟磬声随上下传。珍重老僧无别境,一生幽趣只山川。

寄韬光禅师

唐代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