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

[明代]:董嗣成

驾发吴城隈,言臻琴川路。触炎振短策,凌虚纵遐步。

幽崖转盘纡,苍林莽回互。翠屏千余仞,虬螭肆蹲踞。

嵌空标玲珑,错采变晨暮。巧岂椎凿功,力由神物护。

穷岩缀玄珠,飞泉喷深树。随风奏宫商,映日炫丹素。

疑兹琼瑶宫,诧彼仙灵住。因崇访道心,亦资济胜具。

悠然遇安期,逍遥陟玄圃。

董嗣成简介

明代·董嗣成的简介

董嗣成 (1560-1595)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八年(一五八零)进士,工吟咏,善行、楷,绘事超然有简远之趣。卒年三十六。字号:伯念、清芝、采芝仙子 浙江湖州人 擅长:行、楷书及绘画。

...〔► 董嗣成的诗(1篇)

猜你喜欢

虞山

明代董嗣成

驾发吴城隈,言臻琴川路。触炎振短策,凌虚纵遐步。

幽崖转盘纡,苍林莽回互。翠屏千余仞,虬螭肆蹲踞。

嵌空标玲珑,错采变晨暮。巧岂椎凿功,力由神物护。

穷岩缀玄珠,飞泉喷深树。随风奏宫商,映日炫丹素。

疑兹琼瑶宫,诧彼仙灵住。因崇访道心,亦资济胜具。

悠然遇安期,逍遥陟玄圃。

客游十载,竟无可述,年来寄迹虞山,时往来尚湖之滨,途中有感,赋此

清代方仁渊

游子客为家,妻孥不相顾。年年尚湖滨,行相虞山路。

夕阳明水村,沙岸摇烟树。山光扑面来,水势随船去。

山水若有情,来往诚何故。踪迹溯鸿泥,可以浮生悟。

秧歌起四野,众绿洗一雨。愿得买山钱,筑室此间住。

遐哉葛天民,不为饥驱误。

读泾阳先生虞山书院语录示唐须竹

明代王夫之

泾阳先生不复作,泾阳遗编县高阁。彩虹垂天漫璀璨,大造徒尔鼓空橐。

永陵之季狂澜惊,倒吹枯瓠为玉笙。平地跃起攫光影,失足犹漫誇轻清。

先生两足不妄插,矗立欲撑银汉倾。鸟舌无从说鸟梦,人头定可作人鸣。

毫发析作千万片,一丝独飞挂匹练。亭亭万岁终不欹,世人皆见莫能见。

呜呼乎吾不知麟衰凤去将谁传,区区下界萦寒烟。

秉烛对读过深夜,诘旦赤日生高天。

过虞山

清代陈去病

海虞山色黯然收,夕照苍茫月一钩。拂水乍倾红豆萎,岂宜重问绛云楼。

题虞山人家南轩

元代徐贲

荣名众所慕,隐趣良寡知。君子苟明此,意美神自怡。

伊人习嘉■,远与尘世离。崇轩结新搆,深静抱林池。

高荷既丰缛,密竹更逶迤。灵禽夕下渚,凉飙晨汎漪。

肴觞置前席,谈燕无休时。祛喧信成美,为乐讵非宜。

来惟动情款,寄爽恒在斯。

归虞山三峰游剑门作

清代宗仰

昨自西浮玉,归来乌目巅。重探剑门迹,今巅旧巅连。

盘谈奇石下,长啸豁崖前。拟蹑石罅上,茧丛绝攀援。

纡径造峰顶,藓滑女萝搴。划空一拳石,跃临殊未便。

倒悬状如伞,削就疑神仙。我独雄跨坐,同游皆骇然。

湖光衔夕照,村树含湖烟。相传周尚文,隐此为渔佃。

俯观极万象,眼底括三千。忽听晚钟送,心澄若湛渊。

暮色起林壑,白云相与还。陡闻众谷响,顿识临济禅。

游虞山韶音洞

宋代吴光

探奇寻古峤,巘窦临清濑。空谷响易奔,万窃感竽籁。

苔藓映崩壁,竹柏翳丛荟。冬夏鸣瑟商,昏旦变明霭。

眷邈苍梧巡,逶迟翠华迈。骖虬纷𡾰嵼,羽斿森晻蔼。

揽袂南熏亭,天风动衣带。月皓清湘流,云空九疑外。

抗缅千载前,踌躇发深概。

虞山怀古

元代顾细二

踏遍青山千万重,藤萝落落挂长松。昭明台下落烟覆,虞仲丘边碧藓封。

丹井凿时飞去鸽,涧泉流处破潜龙。古今多少兴亡恨,都在声声晚寺钟。

赠虞山王石谷

清代王时敏

江南风景属琴川,画手推君诣独玄。奇思每参摩诘句,清标真得一峰传。

胸中丘壑看吾辈,笔底烟云羡少年。何日秋霖共乘兴,吮豪闲泛尚湖船。

游虞山记

清代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