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 > 资料 > 李因笃简介 > 李因笃主要理念

李因笃主要理念


  主张经世致用

  李因笃在经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清初散文家汪琬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代未尝无可师之人,其经学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之宁人,李子天生”。说明他当时在经学方面可与顾炎武齐名。顾炎武在《抄书自序》中说:“天生今通经之士,其学盖自为人而进乎为已者也。”他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心学,他继承关学传统,弘扬张载以理教人思想,主张人既要洁身自守,又要有所作为。他向友人讲述自己的学术研究时说,他用了整整10年功夫研究《朱子全集》,希望把朱熹的思想与四书联系,找出它们关系,尽管有人嘲笑,但他不为所动,认为下这种功夫是值得的。

  他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师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认为深入经学的目的,在于通晓古今治国之道,以利于国计民生,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学术实践中。在他的《受祺堂文集》中,其中策论即占一半篇幅。在13篇策论中,其《漕运》《圣学》《荒政》《治河》《史法》《盐政》《钱法》《屯田》《用人》等9篇即为治国兴邦之论。在这些文章中,既无奉迎之词,又无粉饰之言,而是指出源流得失,且能针砭时弊,又有挽救治理之法,如他在《漕运》中“汉武官多徒役众,故恒苦不给,官多而不切于用,宜汰冗员,徒役众而无益于事,宜汰冗卒,则食粟者少,而民力可以日舒。由是观之,国计之赢缩,在用之奢俭。”的主张,对当前机构改革与勤俭建国、富国、富民的政策有借鉴意义。在《用人》中说:“周汉以来,取人以人,唐宋以后,取人以言,夫君子不以言取人,自孔子已有是说矣。今夫天下忠孝廉节利害藏否之故,能言之不必能行之也,况且不能言之乎?”主张“以人取人”,反对“以言取人”,他又说:“夫资格者,弊之所由集也,先王创为一代之法,以新天下之耳目,而后至言为资格,以阻贤才登进之路”。反对资格论,主张破格选用人才。又说:“愚以为选举诚不能无弊,然天下必无无弊之法,善用之可也。科贡亦不可尽废,参用之可也,欲用之,则莫如慎求用人之人,而重铨衡之典。”并讲到选人要严格考核。这与选拔德才兼备,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的选拔人才的原则和程序如出一辙,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在《盐政》篇中,“古者开创之初,类薄取于民,而其用常足。及其后,加赋数十百倍,而其用益困。国之贫富,在上之俭奢。故夫圣主在上,躬行俭德,尝使其下之不易竭,而后之有可加,是计之一时,且享之数世矣。”之说,主张“薄取于民”,“躬行俭德”,通于今日之减轻农民负担,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其思想主张可为今用。

  在《圣学》篇中,“今天下之弊极矣,其患在奢,其风自上,愚谓公侯之家,世禄之胄,一马之肴,费之数千,一食之须费之数百,以至宠赂公行,恬不知愧,害将有不胜计者。今令不严禁之,然骄奢之源不杜,货贿之流不息,而欲清其源,则必自上始也。”所讲,犹如李因笃面对今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另外他在《治河》里讲如何疏通河道,防止水患,扩大灌溉,在《钱法》里讲如何发行贷币、发展贸易、平抑市价、增加财政收入。在《荒政》中讲要以丰补歉、防止灾荒。在《屯田》里讲军队如何开荒种田,于兵寓农,减少国家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在《漕运》里讲到运输、建仓、开渠、垦田、屯粮等等。恕不一一列举,其充分体现了李因笃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之学的观点。完全讲的是治国之法,富民之术,这与顾炎武“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应该结合”不谋而合。这对我们当前科教兴国,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理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无借鉴作用。

  提倡唐诗之风

  李因笃早年就以诗闻名于世,《受祺堂文集》序中称:“其文可追班马,惜为诗掩,其为名流推重,一时海内风行”。顾炎武在《酬李处土因笃》一诗中这样写到:“一朝得李生,词坛出飞将”。可见他在诗歌创作成就上并不亚于经学。李因笃的著作凡54种,而以诗集、诗评、诗说就达40余卷。就如他对友人朱长源所说:“吾一生作诗文,不下数百万语”。据此,李因笃堪称一代大诗人也。

  李因笃写诗源于风骚,出于古歌谣、乐府,而以杜诗为宗,有一次在宴会上,大家谈论起杜甫诗歌,他即应口讽诵。有人意为偶然,又问及其它方面,因笃皆能应对。他提倡诗必盛唐,认为只有盛唐诗歌才达到了最高境界,以后历朝各代,都有流弊,不足为法。在风格上他主张“直抒性灵,磊落壮凉”。他很讲究作诗的章法句法,坚持“宁拙毋纤,宁朴毋艳,宁厚毋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大抵意气苍茫,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之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李因笃最擅于五言排律、曹溶论诗,把他推为一代之首。他在诗歌研究上也颇有建树,著有《诗说》《汉诗评》等。

  传扬关中文化

  陕西传统文化研究院创建于1998年9月28日,办公地点设在西安具有400年历史、环境优美的关中书院内,院长郑涵慧女士。他们曾于前几年与陕西关学学会、李二曲研究会、西安文史馆联合举办了“关中三李学术思想研讨会”,陕西省哲学、史学界和周至、富平、眉县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出席。大家着重对陕西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行卓绝的李二曲、李因笃、李柏三人的学术思想、历史贡献、对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当时和今天对他们的评价做了研讨。

  在谈到“关中三李”的历史地位时,郑女士说,他们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学行操守在历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和声誉。当时和后来有“熙代学宗”、“理学源渊”、“当代犹龙,人中天人”、“盛世之羽仪,士林之木铎”、“三李处境各殊……但皆以道德气节闻天下……熏陶所及,遍于乡国……均足以信今传后”、“一代真儒,三秦佳士”之称誉,与当时南北大儒并称“三大儒”或“四布衣”。康熙皇帝亲赐拒不入朝的李二曲“操志高洁”匾,更使关中大儒名响全国,士林敬仰。

  “关中三李”通过交友论道、诗文唱和、书札往答、寓所解惑、山川寄情、著述传世等方式对传扬关中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当时传扬的地域十分广阔。

  A、李二曲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周至、富平、长安、华山、同州、兴平、泾阳、高陵、咸阳、临潼等;省外有襄城、扬州、常州、苏州、无锡、江阴、靖江、杭州等。

  B、李因笃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富平、周至、长安、礼泉、岐山、延安等;省外有代州、雁门、五台、太原、大同、蔚州、涞水、涿州、保定、北京、德州、济南、太和、凤阳、扬州、荆州、武昌等。

  C、李柏学术文化活动地区:省内有眉县、周至、长安、岐山、武功、商县、耀县、蓝田、沔县、汉中、城固、洋县、褒城等;省外有南阳、樊城、长沙、衡州、荆州等。

  2、传扬的基本内容虽各有所重,但都具有关学学统学风,从不同方面凸现了关中文化的鲜明特色。归纳起来包括:

  A、主治关学兼学别家的哲学思想。

  B、不畏权势,重操守,讲气节,不断追求完善人格的道德风范。

  C、鄙夷空疏,崇尚实践的学风。

  D、刚毅洒脱的文风诗韵。

  E、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师德。

  F、恶贪重友乐助的情操。

  通过传扬关中文化,“关中三李”的思想影响深远。表现在

  (一):李二曲从杭州返时,“郡人闻之,皇皇挽留,士绅送别依依,雨泣而散……建书院,安奉肖像,遵其教规。”“江浙之间遥闻二曲夫子-仰如泰山北斗。”

  (二):是时江浙、四川、广东、甘肃等地常有宿儒致信或亲自向三李请教,据记载天水一学者每接到李二曲书信都要焚香沐浴三躬捧读,敬仰至诚令人感动。三李与当时大儒交谊颇厚,成生死之交而不避艰险。李二曲与顾炎武志同道合,顾几次到周至会见交流心志,留下佳文篇章。李因笃与名儒顾炎武、朱彝尊、傅山为莫逆之交,顾炎武下狱,托信求救,李因笃“冒暑入都,行三千里救之”,震动全国,致使李因笃“骚客词客,趋之若鹜,致邸舍不能容”,“邮使相闻,络绎不绝”。

  (三)使关中文化传之四海而发扬光大,好评如潮,“吾秦三李,穷愁著述,传之万祀,使天下正义不绝于綖”。“三李以道德气节闻天下,诸儒慕之,均重操守”。

  (四):20世纪我国史学大师侯外庐、冯友兰,教育史专家陈青之等先生在著述中对李二曲等先贤均有专章评述(其中对三李之首李二曲较为详细)。

  郑女士说,当代学者对二曲的研究成果不少,周至各界对乡贤的研究也多重视,但对李因笃、李柏的研究很感不足,不少学人有哲人渐被湮没之虑。

李因笃简介

清代·李因笃的简介

李因笃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 李因笃的诗(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