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 > 资料 > 李因笃简介 > 李因笃诗歌题材

李因笃诗歌题材


  关学作为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流派,在学术精神上具有鲜明特色。赵馥洁先生将关学精神归结为: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作为关学传人,李因笃继承并发扬了关学精神,注重经世致用,道德践履,殊少空谈天道性命等理学话题,曾就荒政、钱法、漕运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撰有策论,具有鲜明的实学特色。在诗学思想方面,他推崇明格调派,宗唐抑宋,贬黜议论。因此,他的诗歌题材从感时伤乱到咏史怀古,从忧国忧民到思亲念友,从言志抒怀到唱酬赠答,从山水田园到咏物题画,范围甚广,却未有阐述义理的所谓理学诗。钱穆曾说:“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作者的一部生活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作者的心灵史。”李因笃也曾表示自己为诗:“情寄信最深,勿论其妍丑。兼多俊豪共,尽是心血呕。”因此,其诗亦可视为一部李因笃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可为今人深察其复杂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提供最佳窗口。就其主题取向而言,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抒发遗民情怀

  因李因笃曾任翰林检讨,后人就将他排除在遗民之外。如曾对关中遗民诗群做过研究的张兵先生即依此将其略过。事实上,至康熙十八年,李因笃已自居遗民达三十多年,与顾炎武、李颙、傅山、屈大均等铁杆遗民交谊笃深,气节共尚,曾于康熙四年、康熙八年两度凭吊明陵,向以志节奇高著称士林,辞官一举更是名动天下。曹溶《赠答李天生》一诗曾云:“胸中一掬遗民泪,物外千年处士庐。”钱仲联先生曾有言曰:“李因笃、朱竹坨亦表现了爱国主义。”特别是他的前期诗歌,浸润着浓厚的遗民情怀。

  表达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据江藩《宋学渊源记》载:“时天下大乱,因笃走塞上,访求勇敢士,召集亡命,歼贼以报国,无有应者。归而闭户读经史,为有用之学。”这表明李因笃曾有报国义举,但诗集中不曾见到关于早年这段英雄历史的叙述。现存较早的作品是顺治五年的《秋兴八首》,诗人逐一描摹了长安、咸阳等十多处汉唐胜地的残败情状,对兵燹战乱之余的关中作了全景展示,抒发了浓郁的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如其一:“西风萧瑟陇云游,沃野黄图一气秋。地阔河源寒自谢,天清华掌翠同流。烟霜渐老伊人色,日月犹悬故国愁。捣练声悲摇锦树,长安独倚最高楼。”遗憾的是,自1649年(顺治六年)至1659年(顺治十六年)所有诗歌全然无存。在诗集中他自注曰:“初至雁门,尽焚已前诗稿,陈使君、屈翁山争之不能得。”十年之后,清朝统治基本稳定,易代几成定局,诗人渐由悲痛转入反思。在《追问诸将五首》中,他回顾了居庸关、潼关等系列重大战事,以“释甲不须烦击矢,战场无处赋招魂”等语痛斥将士不战而降的无耻行径。又常于清明时节以诗致哀,如“蒋山风雨夕,谁扫孝陵田”。然最能见证其忠贞故国之情的诗篇,当属卷四所录的写于康熙八年(明亡已达二十五年)的8首谒陵诗,如在《同顾征士恭谒天寿山十三陵》一诗中盛赞崇祯帝励精图治、以身殉国,径以“三献声复吞”、“臣志在躬耕”等语直陈忠心,由此可知该卷当时不敢刊出的原因。

  表达抱道守节之志。复国无望之际,也是考验气节之时。1659年(顺治十六年),他对其出处明确表态:“…尊时在明哲,抱道唯守嘿。芝草歌汉恩,蕨薇荷周德。”此后,栖隐守节就成为反复吟咏的基调。“乱世可为惟著述,高人何必尽林岫”则表明他要做文化遗民的志趣。他虽与曹溶等诸多官员过从甚密,也曾坐馆人幕,却始终拒绝出仕,守节自励。清廷访求隐逸,他婉言谢绝道:“性癖耽薜罗,心高耻稻粱。”辞职之事最能鉴其气节。据载:“因笃未遇时,圣祖闻因笃名,与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称为‘四布衣’。”故而在开博学鸿儒科时被强致京师应试。期间,反复陈情上疏,并作有数十首赠答诗,借咏怀以明心迹,如《答无异先生》曰:“冥鸿随所往,不话上林枝。”授官月余即辞职归乡,践行其诺言。

  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十八年后,李因笃不复再有遗民情怀,相反,他还写了一些歌功颂圣的诗歌,表达他对康熙帝恩准他归养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右文政策的拥护,描绘日渐兴盛的社会局面,因多出于应酬,内容较为空泛,但也真实反映出了康熙盛世气象初显的历史态势。

  表现雄心壮志

  李因笃秉承父亲遗志,夙有匡时济世的宏图壮志,但生不逢时,导致其精神苦闷、生活困窘。于是,他常借屈原、贾谊、阮籍、杜甫等前贤以自况,如“屈原老至空拭袂……阮籍途穷未回车”。诗中多次出现“男儿”、“丈夫”等词语,如“男儿不勒万年鼎,龌龊空悲三寸觚”,显现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英雄失意的悲愤。此外,游食乞援的生活境遇也令他备感屈辱,“男儿有去就,大义浮乾坤。焉能弃所好,浪迹如穷猿。况我白发母,倚闾朝复昏。数缗不救饿,衔恤鞠诸孙”,言辞朴诚,真实映照出了遗民苦痛的身心境遇。

  另外,李因笃精熟古史,游走南北,写下了近百首怀古咏史篇章,风格大都慷慨沉雄,遒劲有力。如《渡易水》:“荆卿将西去,高唱易水滨。……含笑叱祖龙,此声逾千载。……中流生慷慨,两岸风萧萧。”借颂赞荆轲隐寓抗清之志。其他如《赵武灵王墓》《早秋五丈原谒诸葛忠武公庙》等,所咏人物皆是英杰圣贤,实于敬慕中寄托着李因笃本人的高远理想。

  关注国计民生

  李因笃不仅身怀济世之志,而且兼备治世之才。因而,一方面坚守民族大义拒仕新朝,另一方面则对时运民瘼密切关注。如《未得》:“未得归朝信,南征事若何。普天兼水旱,终日只兵戈。吏术转相饰,皇猷空自多。安能复清静,击壤再闻歌。”忧心战事灾情,盼望社会太平。《良乡》则对满清贵族大肆圈地予以揭露。令人瞩目的是,他不仅敢于直刺时弊,且能提出应对策略,《发代州书触目七十六韵》一诗最见功力。诗云:“比来冀北水,无疑兼尤旱。……甚则茹毒蓼,捐生引白练。……世治庇其根,世衰庇其蔓,世治睹其微,世衰睹其粲。…窃疑天道远,人事可近按。……移民就三辅,往返要为券。……西北盛阴气,属羌皆伺便。……高歌以当泣,洒涕何漫漫。”该诗前半篇细描了令人怵目惊心的灾隋,后半篇则从天道和人事两方面追索根由,并提出治理方案,警示后患在即,尽显其体察民情之细微,运筹帷幄之专精。

  表现人伦真情

  刘学智先生曾在其《关学宗风:躬行礼教、崇尚气节——从“关中三李”谈起》一文中,对李因笃认真践履“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道德的事例作过梳理。其中,笃爱亲朋是其人品中的重要特征,因此抒发亲情友情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1.亲情诗李因笃四岁丧父,母子相依,成年后长期外游,因有许多思亲怀乡之作。在《清明长安寓中忆先子》中,他缅怀早逝的父亲道:“未辞怀抱抛遗早,曾接音容想象难。”《寄舍弟三首》写他和弟弟的深情厚谊:“齿序原相亚,肩随忽至今。啸歌兼好友,贫病是知音。”最感人肺腑的作品是则是写他远赴雁门的《纪别八首》。诗云:“其一……慈母就持箸,欲言先嘘唏。……病妻伏下床,相视首蓬飞。其二……兄言勤门户,弟言慎车马。……其三小子复牵衣,歧路含百虑……”全诗刻画出每位亲人依依惜别时的个性化表现,骨肉深情跃然纸上。

  2.友情诗李因笃为人豪爽仗义,极喜交游。李颙曾称:“舍弟天生文而侠,肝胆气谊有足多者。”加之南北游历,朋友遍及天下。曾作《存殁口号101首》,列出知名好友达二百多人,因而赠答酬唱之作几占作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这些诗篇多数情真意挚,义气充盈,如《送约生表兄西归》云:“男儿会当有知己,骨肉何遽轻一毛。肝胆互披向明月,酒酣浑欲拔佩刀。”他与顾炎武情如兄弟,义兼师友,为莫逆之交,相关诗歌将近30多首。其中,《旧年宁人先生以无妄系济南走书报我触暑驰视苦疾坐辞还先生寄赠三十韵诗春日晤保州重会蓟门奉答前诗广五十韵》一诗,记叙了他为顾炎武入狱一事千里奔走的历程,毕现其侠肝义胆。

  山水田园诗

  1.山水诗以描写关中、晋北等地苍凉奇壮的自然风光为主,其中《望岳》气势最为雄浑:“太华三峰列俊屏,晴霄飞翠下空溟。晓云东抱关河紫,秋色西来天地青。玉女盆中寒落黛,仙人掌上接明星。乱余林壑怀遗客,缥缈幽栖赋采苓。”全诗意象飞动,境界阔大。另外也有一些意境清逸幽远的诗作,如《登代州白人岩因饮孙园十四首》其三云:“万仞悬孤嶂,双崖划一门。好人多在野,春水自依村。”表现了诗人淡泊自适的精神境界。

  2.田园诗李因笃田园诗不多,代表作是《田家诗暇日用杜拟陶得近体二十首》。诗人细描了暮年的耕读生活,充溢着闲适自得的田园乐趣。

李因笃简介

清代·李因笃的简介

李因笃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 李因笃的诗(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