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网 > 资料 > 李因笃简介 > 李因笃艺术特点

李因笃艺术特点


  对于李因笃诗歌的艺术特点,前人多有评价。以潘耒所作的《受祺堂诗集序》较为全面。序曰:“富平李天生先生,关中豪杰也,为人豁达慷慨,自负经世大略,无所试其奇,一吐之于诗,其诗本风骚,出入古歌谣乐府:而以少陵为宗,意象苍茫,才力雄赡,既与杜冥合,而章法句法讲之尤精,千锤百炼而出之,此学杜而得其神理,非袭其皮毛者也。……诚得先生辈数人主词盟而树之帜,大雅元音庶几不堕矣乎!”后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诗大抵意气苍莽,才力富赡,而亢历之气一往无前,失于粗豪者盖时时有之。”基本依潘氏之说。总体而言,李因笃诗歌的艺术特征别具特色,并与其诗学主张密不可分。

  宗法杜甫

  李因笃于盛唐诸家中最重杜甫。他不仅是清初注杜名家,在创作中亦自觉以杜甫为典范,最终得其神韵。表现为:内容上,他继承了杜甫忧国忧民、关注现实的精神,关心国家安危,反映百姓苦难;在风格上,感时伤乱,悲慨苍凉,颇有老杜沉郁之风;在形式上,或直接借用杜诗题目、体式,音韵,讲究格律,共有2100多首格律诗,比重约80%。其中,《陪曹秋岳先生宿雁门关即事四十韵拈玉露凋伤枫树林之句分调字》最为时人称道。王士祯评曰:“富平李因笃天生……长律得少陵家法,尝以四十韵赠曹秋岳。曹叹日数百年无此作矣。”屈大均亦称“孔德诸体陵轹少陵,而五言长律尤善”;在表现手法上,借鉴杜甫实录时事的“诗史”精神,写下了一些反映社会历史场景的长篇叙事诗。如《发代州书触目七十六韵》《宿敷廉坊》等。但是,李因笃绝非单纯模拟之辈。他主张作诗须有真性情,曾批评“于鳞学太白者也,用其事,失其辞矣,其失却在于规摹”,因此,他的诗歌能够立足亲身体验,不落窠臼。

  风格雄放苍凉

  李因笃不仅尊崇盛唐,并将学习对象上溯至《诗三百》,对《驷铁》《车邻》等“秦风”篇目尤为赞赏。因此,他的诗中常常鼓荡着一种大秦风度,汉唐气象,体现在他对济世壮志的慷慨吟唱,他在抒情咏怀时的豪爽坦荡,他对英雄圣贤的颂赞,他对壮美山川的叹赏,在形式上则体现为规模宏肆,韵律激昂。由此铸成他鲜明的风格:雄放苍凉。这种风格既受风云动荡的时代氛围感召,更直接来自他豪侠刚直的个性气质,来自于他心怀天下的人格境界,这又得益于雄深雅健的关中地域文化的长久熏陶。他在《康孟谋诗集序》中说:“孟谋诗数百首诸体略具,雄姿逸气不受羁衔,顾皆直抒性灵,磊落壮凉,得秦风本色。”他的创作风格亦可看作对其倡导的“秦风”这一诗学主张的自觉实践,是对关中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

  才学富赡

  《清史·儒林传》称李因笃曰:“博学强记,贯穿注疏。……深于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作为学者兼诗人,李因笃力主诗人须博学。他曾称:“天之赋才,非啬于今而丰于古,江河日下,视古人不啻径庭。岂独其才疏?学之不逮古人矣。”他善于运用经史典故以深化诗歌内涵,如《得傅征君信》中称赞傅山曰:“不卜同舟瞻郭泰,徒知中论拟王通。”以郭泰、王通两位山西籍前贤故事比喻傅山,至为恰切。故屈大均赞曰:“孔德长律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熔铸成篇,词无空设,悉有典故。”此外,实学思想也常渗透在其咏史论时的作品当中。而他之所以能够擅作律诗,与其深厚的音韵学、杜诗学功底密不可分。

  注重字句锤炼

  杨际昌《国朝诗话》评析曰:“诗格奇僻,五言律犹工造句。……‘塞马嘶玄岳,关榆堕紫荆’等句,浑成工妙,直入初、盛唐之室。”其实这样精妙之笔屡见不鲜。如《潼关》:“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梁。”如《雁》:“万里江湖去,三春雨雪归。”另外,他还喜用叠字。如《东湖拜苏端明公祠有感呈茹明府》:“淡淡湖中水,青青山上树。峨峨哲人祠,衮衮东门路。杲杲初出日,盈盈公府步。”连用6组叠词,平实稳协,似自然拈来。

李因笃简介

清代·李因笃的简介

李因笃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 李因笃的诗(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