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三的词语的成语

有关三的词语的成语(共找到479条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1.张三吕四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2.朝四暮三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3.一步三摇 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9回:“嘱咐家丁看门户,他这才一步三摇来到大门。”
4.夜半三更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半夜。指深夜。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八回:“那一个?夜半三更,大呼小叫。”
5.勇贯三军 贯:通“冠”,第一;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回:“吾想黑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
6.捱三顶五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7.捱三顶四 挨:通“挨”,挤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明 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8.挨三顶五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穷马周遭际卖塠媪》第五卷:“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
9.疑三惑四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10.巴三揽四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11.五短三粗 形容人身材矮小但很粗壮。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三回:“姓陈名叫大勇,年有三十五六岁,生的五短三粗,相貌魁伟。”
12.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13.推三拉四 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14.推三挨四 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15.推三宕四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16.挑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会挑三窝四的。”
17.气冠三军 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
18.求三拜四 到处求人帮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19.缺三短四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20.牵三扯四 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21.巴三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22.埋三怨四 事事埋怨。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23.半三不四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24.接三换九 接三: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换九:结婚九天双方互送礼物。指结婚嫁娶的风俗。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你长大出嫁的时节,我与你打簪环,做铺盖,买梳头匣子,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
25.吼三喝四 大声吆喝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26.冯谖三窟 冯谖:冯驩,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窟:窝。比喻为安全设置多处藏身之地或采取多种避祸之策。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深蒙薛公折节之礼,而无冯谖三窟之效。”
27.不三不四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28.半夜三更 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子时为三更;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元 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29.倒四颠三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30.猜三划五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3回:“差人道:‘今日且吃酒,明日再说。’当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
31.察三访四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32.朝三暮二 比喻主意多变。
33.三锤两棒 形容处事简单明快。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来也没准备耽搁这么长时间,心想行不行三锤两棒就完了,他转几天就回来了。”
34.三尺童子 指年幼不懂事的儿童。 《宋史·胡铨传》:“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35.三番四覆 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36.三绝韦编 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37.三男四女 泛指众多子女。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38.三人成众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39.三千珠履 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贵宾众多。 西汉·司马迁《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40.三豕渡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41.三头二面 面:脸。比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唐·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
42.三台五马 三台:汉朝的尚书(中台)、御史(宪台)、谒者(外台),泛指大臣;五马:用五匹马驾车,借指太守。泛指达官显宦。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22首:“足下三台五马,宦马之后,丞宜百首同归,早践结邻之约。”
43.三瓦四舍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44.三言二语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45.三言五语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46.三征七辟 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荐举。指朝廷多次征名为官。 《晋书·王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47.三折其肱 肱:手臂。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48.三折之肱 肱:胳膊。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今闻老爷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国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爷江山有分,我辈皆臣子也,礼当拜请。”
49.四德三从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50.传三过四 传闲话,说是非。 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51.折臂三公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 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52.大酺三日 酺:聚饮。大聚饮三天。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饶安县言白雉见。”裴松之注引《魏书》:“赐饶安县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
53.珠履三千 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贵宾众多。 唐·李白《江上赠窦长史》:“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54.退徙三舍 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汉·王充《论衡·变虚篇》:“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
55.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三国 蜀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6.三浴三熏 浴:沐浴。再三薰香、沐浴。表示以礼待人,对人尊重。也表示郑重其事。 唐·韩愈《答吕瞖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听仆之所为,少安无躁。”
57.没三没四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58.差三错四 颠倒错乱。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59.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60.朱弦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61.昼日三接 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易·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
62.重三叠四 形容多次重复。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63.重三迭四 见“重三迭四”。
64.至再至三 指一而再,再而三。 《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65.攒三聚五 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
66.再衰三竭 竭:尽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气已经低落;无法再振作。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67.垂涎三尺 垂:东西的一头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长。原形容嘴馋到极点。现多形容见了别人的好东西就眼红;并极想弄到手的贪婪样子。 唐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人,略得麋麂,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68.语四言三 指信口乱说闲话。 《群音类选 〈分钗记 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69.余声三日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70.有三有俩 谓有富馀钱财。
71.游戏三昧 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下卷:“东坡谪居齐安,时以文笔游戏三昧。”
72.壹倡三叹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礼记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73.一献三酬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
74.一献三售 见“一献三酬”。 唐·刘禹锡《问大钧赋》:“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
75.一岁三迁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南史 到儰传》:“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
76.一日三复 谓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梁书·何逊传》:“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77.一日三省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78.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复”。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79.一日三月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以“一日三月”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0.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81.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2.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83.杨穿三叶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84.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85.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86.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87.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88.得其三昧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89.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90.掉三寸舌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史记 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91.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92.三薰三沐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金·元好问《丙午九日咏菊》:“三薰复三沐,岁宴与君期。”
93.三拳两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94.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梁斌《播火记》:“谁家没个三亲六故,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95.三沐三薰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宋礼启》:“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
96.三脚两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太太三脚两步,走进房间。表老爷周大权,押着行李也就来了。还有跟来的丫头,忙着替太太找梳头家伙,又找盆打洗脸水。”
97.三叠阳关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的曲调。 宋 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98.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元·张可久《天净沙·春情》曲:“一言半语恩情,三番两次丁宁。”
99.三分鼎立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100.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