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什么不什么什么的词语的成语

什么不什么什么的词语的成语(共找到3482条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1.诛不避贵 诛:惩罚。惩办罪行不避忌权贵。法令面前贵贱平等。 《晏子春秋·内篇问》:“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声。”
2.赞不容口 赞:称赞。赞美的话嘴里已容纳不下。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39回:“圣公待其书完,接过讽咏,觉情文交至,于无可形容处形容出来,与历来名人所题另是一付杼轴,不禁赞不容口。”
3.作不如程 程:规矩、格式,也作期限。做的不合规格或不能如期完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作不如程,则刖耳、嬶鼻、敲刖胫趾,君能之乎?”
4.贼不空手 比喻一定要有所得。 宋·朱熹《答何叔京》:“夫孔明之出祁山,三郡响应,……拔众而归,盖所以全之,非贼人讳空手谓也。”
5.忠不可兼 兼:同时并进。一个人不可能兼作两个国君的忠臣,指一臣不事二主。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权勋》:“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6.罪不及孥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7.治不忘乱 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可能发生动乱。 《易经·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8.忠不违君 违:违背。忠直的人不会违背他的君主。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义不背亲,忠不违君。”
9.朝不图夕 图:图谋。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 唐·柳宗元《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某天罚深重,余息苟存,沉窜俟罪,朝不图夕,伏谒无路。”
10.指不胜数 不胜:不能承受。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13章:“五代、两宋、辽、金成名的文学家、诗人,指不胜数。”
11.主次不分 指人办事不能分辨主要的和次要的。
12.转侧不安 转侧:移换方位。形容心有所思,睡不安稳的状态 汉·王充《论衡·案书》:“二语不定,转侧不安。”
13.知不诈愚 知:通“智”。聪明人不欺诈老实愚昧的人。 无名氏《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
14.站不住脚 比喻观点等经不起推敲与反驳。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不过同伙当中都同他不对,因此我这里他站不住脚,所以太太亦只好让他走了干净。”
15.直道不容 容:容受。按正直的道理行事而不被社会容纳。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四卷:“公祖大人直道不容,以致忤时。敝乡士民迄今廑想明德。”
16.正大不阿 正大:光明正大;阿:迎合。光明正大,不循私迎合权贵。
17.重德不报 重德:大德;报:报答。指对人施恩德太大,不会得到相应的报答。 西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
18.知而不争 明知是非而不据理力争。多指不坚持原则。 战国·宋·墨翟《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19.置而不问 置:设置。对设置任命的官员放在一旁不再过问。指对事情不加过问。 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20.直而不挺 指做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能有变通。 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讪。”
21.直而不肆 直:平直;肆:放肆。指耿直而不放肆。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2.壮夫不为 壮夫:具有雄心壮志的人,指成年人。成年人是不做的。指事情轻微细小,不值得一做。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23.猪狗不如 ①猪与狗。②詈词。谓人下贱如牲畜。 老舍《四世同堂》:“他须纳住气,向连猪狗不如的人说好话。”
24.卓诡不伦 卓诡:卓异,卓越。指卓绝特异,不同寻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向栩传》:“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
25.正谏不讳 正谏:正言劝谏。指正言劝谏,毫不隐讳。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曰:‘寡人……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26.糟糠不厌 糟糠:酒糟和米糠;厌:饱。连糟糠这样粗劣的粮食也吃不饱,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27.卓荦不群 卓荦:特出;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清·黄宗羲《翰林院庶吉士子——魏先生墓志铭》:“子一风神杰出,少受学于子敬,卓荦不群。”
28.卓荦不凡 卓荦:特出。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15回:“君家兄弟皆卓荦不凡,正合用着,寻人实在不难。”
29.中留不报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30.鸷鸟不双 鸷鸟:猛禽。鸷鸟不合群。比喻忠正刚强的人不合于世俗。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猛兽不群,鸷鸟不双。”
31.鸷鸟不群 鸷鸟:猛禽。鸷鸟不合群。比喻忠正刚强的人不合于世俗。 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2.志趣不凡 不凡:不寻常,不平凡。志向很不平常。形容超凡。 《晋书·阮修传》:“梁国张伟,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
33.知情不报 知道情况而不报告,特指没有犯罪的人主动地或被动地对当局隐匿别人的叛逆罪或重罪的行为。 古华《芙蓉镇》第三章:“知情不报者,与坏人同罪。”
34.按兵不举 犹按兵不动。 元 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明 无名氏《精忠记 挂冠》:“岳家父子三人尽忠报国杀金人望风而走,岂有按兵不举之理?”
35.自是不彰 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6.终身不渝 渝:变。一生自始自终一直不变。 梁实秋《谈友谊》:“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稳定、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
37.作事不时 不时:不合时宜。做事违背农时。泛指不合时宜。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作事不时,怨读言动于民。”
38.至死不屈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39.自视不明 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40.在所不免 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昼为校课所迫,仅以夜间偷闲赶译,草率之处,在所不免。”
41.坐视不理 袖手旁观,不理不睬。 清·许奉恩《里乘》第三卷:“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42.置水不漏 置:安放。放着的水一滴也不漏掉。形容说话行事缜密,毫无差错。 宋·朱熹《朱子语录》第114卷:“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于考理,非不精当,说得来置水不漏,真是理会得好。”
43.坐视不顾 坐:不动。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观看不去援救。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未有坐视不顾,而致其剪发也。”
44.众少不敌 少数敌不过多数。 《晋书·李特传》:“连战二日,众少不敌。”
45.终身不齿 齿:录用。一辈子不录用。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屏之远方,终身不齿。”
46.属托不行 属:通“嘱”,托付。请托为其谋利,行不通。形容为官清正,大公无私。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47.知无不为 为:做。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形容尽心竭力。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48.傲不可长 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49.傲慢不逊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东汉 班固《汉书 萧望之传》:“有司奏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慢不逊。”
50.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隋王荣暨妻刘氏墓志》:“暗室不欺,托生安养。”
51.朝夕不倦 朝:早晨。早晚都不懈怠。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
52.忠孝不并 不并:不能同时并行。尽忠不能尽孝,尽孝不能尽忠。即忠孝不能两全。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谧》:“姑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
53.朝夕不保 朝:早上;夕:黄昏。早晨不能保证晚上的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6回:“妾伏念先皇帝顷在并汾,适逢屯难,危同累卵,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
54.众心不安 指民心不安。 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京房《易传》曰:‘众心不安,君政厥妖,豕入居室。’”
55.昼夜不息 昼夜:白天和黑夜;息:停止。日夜不停。 唐·李世民《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倡、优之技,昼夜不息,狗马之娱,盘游无度。”
56.昼夜不舍 昼:白天;舍:止。白天晚上都不停。形容勤奋地学习或工作,到了夜以继日、昼夜不停的地步。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7.卓逸不群 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汉·蔡邕《荐边让书》:“才艺言行,卓逸不群。”
58.择焉不精 择:选择;精:精粹。从中有所选择却不够精当。 唐·韩愈《原道》:“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59.执意不回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60.爱答不理 不爱答理。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浩然《艳阳天》第18章:“焦庆媳妇爱答不理地说:‘管他哪一伙,谁给我办好事儿,我就向着谁!’”
61.按纳不住 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不想遇着许仙,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62.按捺不下 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关闭房门,径往夜来相遇之处。”
63.爱理不理 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9回:“黄二麻子爱理不理的,问他什么事。”
64.至知不谋 至知:极聪明的人;谋:谋略,计谋。极聪明的人可以不用谋虑。 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全。”
65.置之不论 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 鲁迅《文艺和革命》:“这之前,有时恐怕也有青年潜入宣传,工人起来暗助,但这些人们大抵已经死掉,或则无从查考了,置之不论。”
66.知足不殆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危险。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67.置之不问 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问。”
68.罪在不赦 赦:赦免。指罪行极重,不能得到赦免。 萧纲《答张灒谢示集书》:“论之科刑,罪在不赦。”
69.知止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70.义不辞难 辞:推辞。道义上不容许躲开危难。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71.衣不重彩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
72.衣不重采 重:重叠;采:通“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生活节俭。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73.衣不重帛 帛:布帛。不穿多层衣服。形容生活俭朴。 《尹文子·大道》:“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异肉。”
74.以备不虞 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先做好准备,以防没有料到的事发生 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浚池》:“旱年蓄水以资灌溉,水年藏水以备不虞,深者养鱼为利,浅者种荷为利。”
75.衣不布体 布:展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衣不布体,食无充肠,幼学三年不蒙师训。”
76.言不谙典 谙:熟悉。说话用词不能依据经典。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则见他一时半刻使尽了千方百计,吃紧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
77.眼不交睫 睫:眼睫毛。眼睛一眨也不眨。形容心情不安而长夜不眠。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倍加扫兴,忿怒不已,眼不交睫,直到天明。”
78.衣不兼彩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清·汪琬《敕封徐母刘孺人墓志》:“素无铅华甘脆之好,衣不兼彩,食不重味。”
79.衣不兼采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朱家》:“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
80.眼不回睛 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 清·陶贞怀《天雨花》第二回:“国英看得酥麻了,眼不回睛出了神。”
81.衣不盖体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唐·杜甫《进雕赋表》:“唯臣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82.言不诡随 诡随:随机应变。说话不谲诈善变。 唐·张说《齐黄门侍郎卢公神道碑》:“清明虚受,磊落标奇,言不诡随,行不苟合,游必英俊,门无尘杂。”
83.弋不射宿 弋:射鸟。箭不射已经归巢睡眠的鸟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84.眼不识丁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宋·文天祥《不睡》诗:“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85.欲不可纵 欲:欲望;纵:放纵。欲望不可放纵。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86.杳不可得 杳:不见踪影,没有迹象。没有一点消息。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求之市中数日,杳不可得。”
87.言不践行 践行:履行。说了的话不能实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此刻害我做了个言不践行的人,我气的就是这一点。”
88.言不及私 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唐·房玄龄《晋书·王湛传》:“临终,与谢安、桓冲书,言不及私,惟忧国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89.衣不解结 指不脱外衣。形容辛勤侍奉,致使不能脱衣安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中州有李生者,娶妇旬余而母病,夫妇更番守侍,衣不解结者七八月。”
90.衣不曳地 曳:拖。衣服不拖在地上。形容生活俭朴。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著布蔽膝,见者以为童仆,使人问乃知其夫人。”
91.眼不转睛 睛:眼珠。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0回:“行者在旁,眼不转睛,看着那怪揭起两三层衣服,贴身带着三个铃儿。”
92.瑜不揜瑕 见“瑜不掩瑕”。 《礼记·聘礼》作“瑜不揜瑕”。郑玄注:“瑕,玉之病也。瑜,其中间美者。”
93.衣不遮体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6回:“后来自己落魄,病在店中,衣不遮体,食不充饥。”
94.衣不遮身 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曹州有一个穷汉,叫做贾仁。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
95.眼不著砂 著:同“着”,着落。眼睛里不能容一点沙子。指对坏人坏事不能容忍。 宋·陈善《扪虱新话·陶渊明不见督邮》:“渊明不肯束带见乡里小儿,所谓眼不著砂。”
96.语不择人 说话不看对象。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大约二位语不择人,失于检点,以至如此。”
97.昂昂不动 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 楚剧《葛麻》第一场:“见了员外,昂昂不动,岂不是丢了一个揖?”
98.爱不忍释 忍:忍心;释:放下。对所喜爱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形容极其喜爱。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条幅扇头诗》:“又于扇头见一绝云:‘一夜东风草剪齐,如丝春雨湿香泥……’亦爱不忍释。”
99.因果不爽 爽:失。佛教认为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因果报应从来不会违背。
100.一毫不取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极小的事物。连一根毫毛那样小的东西都不拿。形容为人廉洁,不沾便宜。 宋·洪迈《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非其义一毫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