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土的词语的成语

有关土的词语的成语(共找到142条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1.安土重居 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后汉书 杨终传》:“传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2.安土乐业 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汉扬雄《连珠》:“吏不苟暴,役赋不重,财力不伤,安土乐业,民之乐也。”
3.安土重旧 指留恋故土,不轻易改变旧俗。 《后汉书 南蛮传》:“[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
4.展土开疆 展:拓展;开:开拓;疆:边疆。开拓疆域,扩展领土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谁不曾忘生舍死,谁不曾展土开疆!”
5.胙土分茅 胙:赐;分茅: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仪式。指分封爵位和土地。 明·王錂《春芜记》:“分茅胙土,赖周天子宠缓;右佛左萦,凭项庄王余烈。”
6.安土重迁 安:习惯于;满意于;重:重视;不轻易。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7.乡土难离 乡土:家乡,故土。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8.拓土开疆 拓:开辟,扩充。开辟领土和疆界。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王信韩孽,拓土开疆。我图尔才,越迁晋阳。”
9.半截入土 截:段。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宋 苏轼《东坡志林》第12卷:“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
10.不习水土 习:习惯,适应。指不能适应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11.茅室土阶 茅草盖的屋,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生活俭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传》:“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12.簸土扬沙 簸:扬。指虚张声势。 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13.立锥之土 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 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14.本乡本土 土:乡土。本地或家乡。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
15.方土异同 方土:指各地形胜物产人情。指各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形物产等共同点和不同点。 《晋书·王浑传》:“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
16.绸缪桑土 绸缪:紧密缠缚;土:同“杜”,树根。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17.撮土为香 撮:聚合;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京娘取笔题诗四句于壁上,撮土为香,望空中拜了四拜,将白罗汗巾,悬梁自缢而死。”
18.不伏水土 水土:指一地的饮水、气候、环境等。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役杀伤。”
19.播土扬尘 播:扬。指尘土飞扬。形容飞奔。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恨不得播土扬尘,又无个过性的人。”
20.寸土必争 寸土:极小的一片土地。一点土地也不让敌方侵占;要进行争夺。形容斗争激烈尖锐和针锋相对。也作“尺寸必争”、“寸土不让”。 《新唐书 李光弼传》:“两军相敌,尺寸必争。”
21.寸土尺地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曾朴《孽海花》第13回:“我得了这图,一来可以整理整理国界,叫外人不能占踞我国的寸土尺地,也不枉皇上差我出洋一番。”
22.寸土不让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把社会主义国家巩固起来,寸土不让。”
23.水土不伏 水土:指地方,引申为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大抵此症,起于饮食失调,兼之水土不伏,食积于小腹之中,凝滞不消,遂至生热,升至胸中,便觉饥饿。”
24.飞土逐宍 宍:同“肉”,指禽兽。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之谓也。”
25.寸土尺金 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 清·杨懋建《帝城花样·纫芗传》:“当万葩竞秀时,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顾令此无足重轻之小草,蔓延庭阶,大是恨事。”
26.撮土焚香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
27.衣冠土枭 犹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卑劣的人。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苏楷、高贻休、萧闻礼,皆人才寝陋……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土枭。”
28.朽木粪土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29.视如粪土 看得如同秽土那样下贱。比喻极端蔑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8回:“今舅儿把他视如粪土,又是王衍一流人物了。”
30.累土聚沙 比喻积累收聚。 《魏书 释老志》:“苟能精致,累土聚沙,福钟不朽。”
31.大兴土木 兴:创办、兴起。大规模地兴建土木工程。多指兴建宫殿、住宅或园林等。 《旧五代史 汉书 李守贞传》:“以广其第,大兴土木,治之岁余,为京师之甲。”
32.践土食毛 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 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33.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元·钟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空自胸藏锦绣,口唾珠玑,争奈灰容土貌,缺齿重颏。”
34.画土分疆 指划分疆域而治。 清 鲁一同《正统论》:“高光崛起,李赵彷徨,魏晋盗窃,秦隋强梁,偏安割据,画土分疆,无所拘滞,安所纷扰哉。”
35.负土成坟 背土筑坟。古代认为是一种孝义的行为。 《后汉书·醒荣传》:“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
36.赐茅授土 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37.分茅锡土 见“分茅赐土”。 清·李渔《玉搔头飞舸》:“只要你忙上紧赶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锡土也非吾吝。”
38.分茅胙土 分茅列土。 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议后纪》:“数公皆人杰,无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广孝,岂止富贵终其身而已乎!”
39.分茅列土 谓分封侯位和土地。 唐·张说《延州豆卢使君万泉县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炼石补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启弄孙之美色。”
40.分茅赐土 亦作“分茅锡土”。分茅列土。 清·李渔《夺锦楼》:“不止分茅赐土,允宜并位于中宫。”
41.不習水土 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通俗编 地理引南史 王融传》:“上以魏所送马不称,使融问之,宋弁答曰:当是不習水土。”
42.不习地土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南史 王融传》:“宋弁曰:‘当是不习地土。’”
43.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汉 荀悦《汉纪 武帝纪》:“中国之人,不知其地势,不能服其水土。”
44.飞土逐害 抛掷土丸以逐禽兽。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孝子不忍见其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之谓也。”
45.飞土逐肉 见“飞土逐害”。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夫飞土逐肉,儿戏之常。”
46.不便水土 同“不服水土”。
47.土皇帝 指盘踞一方有势力的人物。 孙力《都市风流》第16章:“他是乡里的土皇帝,你是这里的县太爷。”
48.土包子 指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如果是说别人,有轻蔑意。如果是说自己,有自谦意。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
49.土八路 八路:八路军。指非正规军,引申为土气的人。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汽车上的敌人,听见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几个‘土八路’,跳下车来。”
50.一抔土 一抔:一捧。坟墓的代称。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51.一掊土 抔:用手捧东西。一捧黄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史记 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5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54.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5.粪土不如 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单可恨的,偏生要把前妻男女,百般凌虐,粪土不如。”
56.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四折:“官封极品禄千钟,分茅裂土人堪羡。腰金衣紫作朝臣,箫韶乐奏排筵宴。”
57.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8.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日:太阳;土:国土。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59.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8回:“西门庆道:‘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60.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元 无名氏《云台门》第一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
61.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62.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元 高文秀《渑池会》楔子:“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6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堆迭,积聚。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比喻欲成大事,须从基础做起。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4.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65.太岁头上动土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66.泰山不让土壤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67.风土人情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清 钮琇《觚剩 七月天》:“若就服食居处而言,以及风土人情之变,真堪发人一嘘。”
68.猕猴骑土牛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69.瘴乡恶土 瘴:瘴气。指瘴气、瘴疠流行的贫瘠和落后的地方。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有知己者荐为端州巡官,念瘴乡恶土,实不愿行。”
70.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李晓明《平原枪声》:“俗话说:‘故土难离’。”
71.广土众民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72.一抔黄土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司马迁《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73.鱼烂土崩 比喻国家内部发生动乱。 汉 荀悦《汉纪 惠帝纪》:“百姓一乱,则鱼烂土崩,莫之匡救。”
74.根生土长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开花结子,带叶连枝。”
75.一片焦土 形容遭遇火灾(或战火),房屋全部被衩焚毁的景象。 唐·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6.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唐 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77.析珪胙土 谓封爵分土。 清钮琇《觚剩 圆圆》:“今我王析珪胙土,威镇南天,正宜续鸾戚里,谐凤侯门。”
78.瓦解土崩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
79.土生土长 当地生长的。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80.土崩瓦解 像土块散开;瓦片破碎一样。形容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东汉 班固《秦纪论》:“秦之积弱,天下土崩瓦解。”
81.怀土之情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
82.土里土气 指没有见过世面,具有或表现出各种乡下人特性的样子。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8回:“穿着肥肥大大的花褂子,下面是宽腿儿蓝裤子,土里土气的。”
83.土龙沐猴 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84.土木形骸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晋书 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85.土豪劣绅 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和品行恶劣的退职官僚。土豪:地方上的豪强;劣绅:依势欺人的恶霸地主和退职官僚。 《茅盾选集 封建的小市民文艺》:“小市民痛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86.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关公曰:‘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
87.土龙刍狗 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杜微传》:“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88.土扶成墙 比喻人应该互相扶助。 《北史·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89.土牛木马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关尹子 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90.土阶茅屋 泥土的台阶,茅草的房屋。比喻住房简陋。 《周书 武帝纪下》:“上栋下宇,土阶茅屋。”
91.土穰细流 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比喻细小的事物。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92.灰头土面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碧岩录》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93.土偶蒙金 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宋诗如三家村叟,布袍草履,是一个人。明诗土偶蒙金。”
94.土壤细流 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95.土鸡瓦狗 见“土鸡瓦犬”。 延波真《五四前后山东人民的爱国斗争》:“凶恶军警呆住了,一个个手足无措,像土鸡瓦狗一样蜷伏在路旁。”
96.土阶茅茨 见“土阶茅屋”。 《新唐书·薛收传》:“土阶茅茨,唐尧以昌。”
97.土头土脑 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谁知他土头土脑的,信是一句话。”
98.土崩鱼烂 土崩溃,鱼腐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 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陈之列,骋奔牛之权,焉有土崩鱼烂哉。”
99.土洋结合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 凌叔华《古韵》:“天津是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漫步街头,西式或土洋结合的简陋店铺比比皆是。”
100.天府之土 天府:天然的仓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