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成语查询

有关四的词语的成语

有关四的词语的成语(共找到200条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1.张三吕四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宋·何承裕《戏为举子对句》诗:“晓来狗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2.朝四暮三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3.捱三顶四 挨:通“挨”,挤进。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明 罗贯中《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4.疑三惑四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
5.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法华经 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6.巴三揽四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7.文彩四溢 形容作品典雅。
8.推三拉四 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9.推三挨四 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10.推三宕四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 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11.挑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会挑三窝四的。”
12.求三拜四 到处求人帮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13.缺三短四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14.牵三扯四 牵:牵连;扯:拉。牵扯其他的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
15.巴三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16.埋三怨四 事事埋怨。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卷:“‘我堂客总是埋三怨四,’谢庆元讲到这里,侧耳听听帐子里已经起的均匀微细的鼾息。”
17.半三不四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西湖二集 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18.极目四望 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19.餬口四方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20.浩气四塞 浩气:浩然正气;塞:充满。正气充满四面八方。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浩气四塞。”
21.吼三喝四 大声吆喝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22.纲纪四方 纲纪:治理,管理。治理天下。 《诗经·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23.鼓噪四起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24.国之四维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25.不三不四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26.放诸四夷 放:放逐;四夷:古代对华夏族以外民族的蔑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鲁迅《对于批评家的希望》:“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27.放诸四裔 放:放逐;四裔:四方边远之地。指放逐到四方边远地区。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那也可以临末声明:‘君子不为己甚,窃以为放诸四裔可矣’的。”
28.倒四颠三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29.吃四方饭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
30.察三访四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31.三番四覆 番:次;覆: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清·敖英《彩雪亭杂言·邝子元》:“或事到跟前,可以顺应,却乃畏首畏尾,三番四覆,犹豫不决。”
32.四海承平 国家持久太平。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33.三男四女 泛指众多子女。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34.四时气备 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35.楚歌四面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36.三瓦四舍 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37.四乡八镇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38.群山四应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39.四德三从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40.传三过四 传闲话,说是非。 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41.四邻八舍 指左右邻居。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42.揭竿四起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43.没三没四 不三不四,行为不端正。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还有几个没三没四帮闲的,专一在街上寻些空头事过日子。”
44.差三错四 颠倒错乱。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45.重三叠四 形容多次重复。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46.重三迭四 见“重三迭四”。
47.志在四海 犹志在四方。 北周·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48.语四言三 指信口乱说闲话。 《群音类选 〈分钗记 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49.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50.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
51.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52.四肢百体 见“四肢百骸”。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四肢百体一齐往外涨,差一些没把大袄,幸亏是新买的,撑开了绽。”
53.四肢百骸 人体的各个部分。泛指全身。 宋·文天祥《高沙道中》诗:“四肢与百骸,屈曲如杯锩。”
54.四战之国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55.四至八道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56.四时之气 本指一年四季的气象,后以“备四时之气”喻指人的气度弘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57.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8.四体百骸 见“四肢百骸”。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3回:“胎一成,则四体百骸气随欲至,如珠滚荷盘,如烟含柳缕,无不可到之处也。”
59.四停八当 见“四亭八当”。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1卷:“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60.四通五达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61.四郊多垒 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62.四荒八极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 唐·白居易《八骏图》诗:“四荒八极蹋欲遍,三十二蹄无歇时。”
63.四山五岳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64.四分五落 形容分散零乱。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蓦闻人道,森森地唬得魂离壳。全家眷爱,多应是四分五落。”
65.四方之志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66.四方辐辏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67.四纷五落 见“四分五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5回:“刘繇军兵大败,众皆四纷五落。”
68.四分五剖 四分五裂。形容分散,不统一。 汉·扬雄《解嘲》:“往者周网解结,群鹿争逸,离为十二,合为六七,四分五剖,并为战国。”
69.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70.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71.四海他人 谓没有亲戚关系。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72.四冲八达 同“四冲六达”。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横通》:“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
73.四冲六达 四通八达的要道。 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
74.四方八面 到处;各个方面。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75.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76.调三斡四 挑拨是非。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77.颠三倒四 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44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78.低三下四 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清 孔尚任《桃花扇 听稗》:“你嫌这里乱鬼当家别处寻主,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
79.丢三落四 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80.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81.街坊四邻 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同“街坊邻里”。 《春阿氏谋夫案》第六回:“街坊四邻,你们都听听。如今这年月,颠倒儿颠拉,媳妇是祖宗,婆婆是家奴,你们给评评,是我昏瞆了,是她欺辱我。”
82.丢三忘四 见“丢三落四”。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83.丢三拉四 见“丢三落四”。 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84.调三惑四 见“调三斡四”。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85.楚歌四合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唐·李白《拟恨赋》:“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86.楚歌四起 见“楚歌四合”。 元·马致远《庆东原·叹世》曲之二:“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
87.臂有四肘 比喻不凡的相貌。 《幼学琼林 卷二 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88.四不像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89.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90.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序:“觉世间变幻之态,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91.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张恨水《啼笑姻缘》续集第八回:“她这两句话,问得沈国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无从说起。”
92.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93.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94.放之四海而皆准 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95.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96.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97.推之四海而皆准 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98.挟天子以征四方 挟:挟制。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99.三拳不敌四手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人家人多势众,有洋枪洋炮,就凭你们这几个民兵还能顶住?三拳敌不过四手呀!”
100.双拳不敌四手 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