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猿脱兔


惊猿脱兔

拼音jīng yuán tuō tù

解释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暂未找到成语惊猿脱兔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惊猿脱兔)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边尘不惊 边:边境;惊:震动。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白兔赤乌 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
匕鬯不惊 匕:羹匙;鬯:古时用郁金草酿黑黍而制成的祭祀用的香酒。匕鬯:借指祭祀。原指宗庙祭祀不受惊扰。
虫沙猿鹤 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
宠辱若惊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怵目惊心 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
宠辱不惊 宠:宠爱;辱:羞辱。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触目惊心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得兔忘蹄 犹言得鱼忘荃。蹄,兔罝。语出《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待兔守株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